合同欺诈是指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致使对方当事人受骗签订合同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给受害方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会受到严惩。那么,合同欺诈多久抓人有效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具体如下:
1. 时效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发现合同存在欺诈行为的,有权在一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合同的诉讼。这个一年的时效期限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欺诈行为之日起计算的。也就是说,只要受害方在一年内提出诉讼,法院就可以受理并判决撤销该合同。
2. 追究责任
对于合同欺诈行为,不仅可以撤销合同,还可以追究施行欺诈行为一方的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合同欺诈金额较大的,构成刑事犯罪,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3. 损害赔偿
除了合同撤销和刑事责任追究外,受害方还可以向施行欺诈行为的一方主体主张民事赔偿。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受害方可以要求对方赔偿由于合同欺诈行为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4. 情节严重的
如果合同欺诈行为情节特别严重,造成被害人损失巨大,甚至危及国家和社会利益,除了合同撤销、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外,还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或者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受到信用惩戒。
总之,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受害方可以在一年内提起诉讼撤销合同,同时还可以追究施行欺诈行为一方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和信用惩戒。所以,合同欺诈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严惩不贷。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