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合同诈骗是指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故意向贷款机构隐瞒或夸大自己的资产状况、收入状况或者其他相关信息,以获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高额贷款,从而取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对于贷款合同诈骗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意隐瞒或夸大信息
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借款人故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财产状况或者夸大了自己的收入状况等相关信息,以达到获得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高额贷款的目的。比如,没有如实披露自己的房产或车辆等财产情况,或者夸大了自己的工资收入等。
二、虚构资产或收入
借款人通过虚构自己的资产或收入情况,或者通过伪造财产证明文件、工资证明等材料来欺骗贷款机构,以取得高额贷款。比如,伪造房产证明、银行流水单、工资单等文件,以获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贷款。
三、逃避法定审查程序
借款人在办理贷款时,故意逃避或者干扰贷款机构对其资产、收入等情况进行审查的程序,以获得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贷款。比如,不配合贷款机构要求的调查、核实程序,或者提供虚假的资料、信息等。
四、经济利益的主观故意
借款人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明知自己的资产、收入等情况与其实际情况不符,却仍然故意隐瞒或夸大信息,以获取高额贷款并获得经济利益。这也是贷款合同诈骗的主要特征之一。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认定贷款合同存在诈骗行为。此外,贷款合同涉及的资产证明、收入证明等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需要进行审查和核实,以确定是否存在虚假材料。如款合同中的资产、收入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或者借款人通过欺骗手段取得了高额贷款,并且取得了经济利益,则可以认定为贷款合同诈骗。
在确定贷款合同存在诈骗行为后,贷款机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或变更贷款合同,并追究借款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借款人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赔偿等后果。因此,在办理贷款时,借款人要如实提供个人资产和收入等信息,不得隐瞒或夸大,以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