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同订立的表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集体合同是指工会或其他经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它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双方主体的特殊性。一方主体是工会或其他经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另一方主体是用人单位。这种集体性的主体关系与个人劳动合同的个人性主体关系有所不同。
(2)内容的广泛性。集体合同所涉及的内容往往包括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职工培训、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3)约束力的强制性。集体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就必须严格遵守,违反合同将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强制性约束力区别于个人劳动合同的相对性约束。
(4)制定过程的民主性。集体合同的订立过程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的民主协商,充分体现了职工的意愿,具有较强的民主性。
2. 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
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组织动员。用人单位工会或其他职工代表机构要广泛动员职工参与,充分了解职工的诉求,为集体合同的签订做好充分准备。
(2)协商谈判。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就集体合同的内容进行平等协商,充分表达各自利益诉求,达成共识。
(3)集体合同草案审议。草拟的集体合同草案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体现职工意愿。
(4)集体合同签订。双方代表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署集体合同,对双方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约定。
(5)集体合同备案。签订的集体合同要按规定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3. 集体合同的内容确定
集体合同的内容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合规原则。合同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范。
(2)平等协商原则。合同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和协调各自利益诉求,达成共识。
(3)职工利益优先原则。集体合同的宗旨是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合同内容确定上要体现这一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合同内容要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便于双方落实实施。
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工资福利、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合同、培训和职业发展、劳动安全卫生、申诉和争议处理等。合同内容应当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注重体现职工的诉求和利益。
4. 集体合同的效力及监督
集体合同一经签订生效,即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合同约定,不得违反或歧视。工会或职工代表有权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事人对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提起诉讼。集体合同的效力优于单个劳动合同,后者不得违反前者的约定。
总的来说,集体合同的订立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途径,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或职工代表作用,保证合同内容切实可行,确保双方权利义务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集体合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增进劳资关系和谐,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