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离婚时支付赡养费(法律上称为“离婚经济帮助”或“离婚经济补偿”)的适用情形主要由《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以下是需要支付赡养费的主要情况及相关法律细节:
1. 经济困难一方的基本生活保障
离婚时,若一方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无稳定收入导致生活困难(即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另一方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提供适当帮助。具体形式包括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或提供财产(如住房使用权)。
2. 家务劳动补偿
《民法典》第1088条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家庭义务的,离婚时有权请求经济补偿。该条款突破原《婚姻法》限制,即使婚内财产均分,仍可主张补偿。需注意的是:
- 补偿需在离婚时主动提出,法院不主动适用;
- 补偿金额综合考虑家务时长、双方收入差异、当地生活水平等。
3. 损害赔偿情形
若一方存在重婚、家暴、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或其他重大过错(如吸毒、恶习导致家庭财产损失),无过错方可请求损害赔偿,但严格来说这属于赔偿而非赡养费。
4. 特殊群体的优先保护
司法实践中,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女性或残疾配偶,法院可能倾向于延长经济帮助期限。例如,女方在离婚后分娩的,仍可主张原配偶承担必要生活费。
延伸知识:
财产分割与赡养费的关系:经济帮助独立于财产分割。即使双方平分共同财产,若一方仍困难,另一方可被要求额外提供帮助。
协议优先:双方可通过离婚协议自行约定赡养费,标准可高于法定,但不得违反公平原则(如显失公平可被撤销)。
执行问题:若义务方拒不履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需注意中国无个人破产制度,长期支付可能存在履行风险。
国际对比: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赡养费通常为临时性(一般不超过2年),极少出现终生支付的情况。
实务中,法院会综合考量双方婚姻存续时间、过错程度、财产状况及地方经济水平等因素作出裁决。例如,上海某案例中,法院判决月收入2万元的丈夫向无业妻子支付每月3000元经济帮助,期限为1年。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