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现代社会工伤事故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伤害类型之一,一旦发生工伤骨折,就涉及到工伤鉴定问题。针对骨折的工伤鉴定,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治果等条件进行分级鉴定。
一、怎样分级工伤骨折?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工伤鉴定标准,工伤骨折分为伤残、医疗期、丧失收入3个级别。
1、伤残:伤残是对工伤骨折造成的伤害后身体损害程度进行诊断的等级。伤残分为12级,具体包括1-4级伤残、5-6级中度伤残和7-12级重度伤残。其中,1-4级伤残是根据损害的部位和功能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伤残。中度和重度伤残确定后,可按每百分之十计算赔偿,特重度伤残可按80%计算赔偿。
2、医疗期:鉴定医疗期是审核工伤骨折后,需要进行医疗护理和治疗的时间段,是理解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参考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工伤骨折的医疗期一般为6-12个月,其中本地医疗期和外地医疗期的计算方式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3、丧失收入:丧失收入也是指工伤骨折造成的健康损伤和职业生涯影响,给受害人带来长期或者终身的经济损失。丧失收入根据受害人退休年龄、受伤后的工龄、工资、退休金和生活起居等因素计算。丧失收入的计算是很复杂的,需要专业的社会保险法律人员进行详细的工伤鉴定。
二、骨折几级工伤具体如何鉴定?
1、一级伤残:轻度受损
一级伤残指伤残程度不高,仅有轻微的活动或者劳动能力缺失现象,能够进行常规工作和家务生活。这种伤残,虽然不能升迁,但是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并没有劳动能力补偿。根据《工伤职工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三款,工伤者一级伤残赔偿标准乘用车(不含营运)赔偿标准是6元/天;非乘用车(含营运)赔偿标准为8元/天。
2、二级伤残:中度受损
二级伤残指在原来的基础上,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机能出现了残缺、肢体或者某些功能不足的情况,但是不妨碍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二级伤残的标准按照每百分之十的基础上乘以月度缴费工资的60%,并按平均人工每月工资计算医疗补助、伤残津贴、就业创业支持和生活费等福利。
3、三级伤残:重度受损
三级伤残指在原来的基础上,身体某些部位或者机能出现了明显的残缺、肢体或者某些功能丧失的情况,不能进行高级劳动和重体力劳动。根据相应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条例》,三级伤残的基本赔偿标准是伤残津贴+生活费+医疗补助+就业创业支持,其中伤残津贴根据缴费年限、失能程度、三级伤残的基本月缴费工资、缴费月数和伤残对未来工作的影响等综合因素计算,生活费根据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计算。
4、四级伤残:特重度受损
四级伤残常见于上肢或精神方面患者,特重度伤残一般指造成受害人不得不终止工作的状态。四级伤残的基本赔偿标准是伤残津贴+生活费+医疗补助+就业创业支持,具体如何计算需要根据情况而定。
确定骨折几级工伤,需要社会保险法律专业人员和医疗专家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尤其需要对工伤鉴定标准和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熟悉。当遇到骨折工伤事件时,提前就应该咨询专业服务商,并通过专业服务的鉴定机构和人员进行详细解析,助力工伤鉴定的顺利进行。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