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是保障工人、农民工、劳动者等合法权益和社会保障福利的措施,也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劳动保障的实践依据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中国,劳动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中国劳动保障立法的基础性法律,自1995年1月1日施行至今已经历多次修订。该法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条款,如劳动合同、工资、工时等,为劳动者保障劳动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该法还规定了用工单位的基本义务,如不得强迫劳动,不得违反劳动法规强制解雇劳动者等,保障劳动关系的平等和公正。
二、《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是中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明确了劳动合同应当包括的内容和形式要求,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等相关事项。其中,对于非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更加详细,要求用工单位在实行该种类型的劳动合同时必须符合严格的法律要求,确保合法性和公平性。
三、《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法》是保障劳动者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权利的重要法律,自2011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于社会保险的领域和范围做了明确规定。该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种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等,并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机制、参保流程、缴费标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劳动者落实社会保险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四、《最低工资规定》
《最低工资规定》制定于1994年,2018年时已经执行了24年。该规定规定了全国各地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该规定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用人单位采取“恶意降薪”等不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各省、市、自治区还根据该规定制定了本地区更为详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保缴纳基数。
以上四个方面是中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法律。它们保障了劳动者得到公正、平等、合法的对待和应得福利。同时,这些法律是保障用工单位获得合法利益、达成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有利于平衡劳动关系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