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保障法律法规概述
保障劳动者工资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初期就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颁布,2018年修订)
这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法律,其中第三章专门规定了工资分配的原则和要求。如规定工资应按劳分配,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
2.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颁布)
这一规定细化了劳动法关于工资支付的内容,明确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等具体要求。如不得拖欠工资、不得克扣工资等。
3.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1年颁布)
这一办法建立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要求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共同确定工资分案,保障了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利。
4. 《企业工资指导线暂行规定》(2015年颁布)
这一规定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费用等因素,确定本地区的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
5. 《工资支付条例》(2021年颁布)
这一条例对工资支付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如支付时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工资调整、工资欠款处理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工资支付的法律管控。
6. 《最低工资保障规定》(最新版2021年)
这一规定明确了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原则和程序,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还有与工资相关的其他规定,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
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劳动工资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涵盖了工资支付、集体协商、最低工资等各个方面,较好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企业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等行为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