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事实发生时所具备的主观心态。主观要件是区分犯罪行为和非犯罪行为的重要标准,是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成立的关键。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通常包括故意、过失等。
一、故意
故意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所犯的行为将会造成某种结果,却依然故意为之。故意是构成犯罪的基本主观要件,是犯罪行为人具有犯罪主观追求和犯罪目的的体现。
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犯罪行为人直接的目的或动机是实现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结果。间接故意是犯罪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可能或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但并不是他实施该行为的直接目的或动机。
二、过失
过失是指犯罪行为人没有达到应有的注意、谨慎程度,对于可能发生的结果缺乏必要的预见性,结果由此产生,构成犯罪。过失是相对于故意而言的,是一种较低的主观过错。
过失分为过失犯和过失及犯。过失犯是指犯罪行为人只是由于疏忽或轻率,没有尽到正确的注意义务,致使犯罪结果发生,但并没有想要或预见到该结果发生。过失及犯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或可能导致某个结果,但因疏忽或轻率,没有尽到自己的注意义务,结果由此发生。
三、主观要件的共同特点
1.主观要件是犯罪行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只能通过犯罪行为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作案手段等外在行为表现来推定或证明。
2.主观要件是客观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证据和显示,但也存在推定困难等问题。
3.主观要件是犯罪行为人触犯法律的内部根源,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备犯罪成立的关键。因此,在刑事审判中,对主观要件的认定必须要慎重,严格审查证据,避免主观要件的随意推定,以保证犯罪行为人的公正审判权。
总之,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是犯罪行为人内部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犯罪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所犯行为将会造成某种结果,仍然故意为之;而过失是指犯罪行为人由于疏忽或轻率,对于可能发生的结果缺乏必要的预见性,结果由此产生。主观要件对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成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刑事审判中严格审查证据,确保犯罪行为人的公正审判权。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