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以单位名义或者单位或组织的利益为目的,违反法律规定,犯罪行为的情形。单位犯罪虽然没有人身犯罪那样直接,但其犯罪行为同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法律秩序,应当受到惩处。对单位犯罪行为的处罚,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我国刑法中,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主要有罚金、责任人员刑事责任、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等措施。
单位作为法律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单位犯罪对社会和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实际上往往是超过个人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单位犯罪的责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位本身,即单位要承担直接责任;另一个层面是责任人员,即单位的代表人员或者其他管理人员,他们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在确定单位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上,法律规定了两个原则,即“按单位和个人的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和“以单位为主适用刑罚,必要时,适用个人刑罚”。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有本质的区别,单位本身不具有肢体、意识和目的,但单位犯罪则是以组织、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其犯罪的侵害性、社会危险性、作为法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等因素使得单位犯罪的处理与个人犯罪有所不同。
在对单位犯罪处罚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来确定处罚力度。如果单位犯罪严重,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处罚力度应当相应加大。其次,要依法确定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中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忽视。个人的过错对单位犯罪的发生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严格追究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再次,要充分考虑对单位的处罚是否公平、合理和适当。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单位已经主动改正错误,积极履行补救义务或者取得廉洁自律的证明,可在刑罚中适当予以考虑。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根据单位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综合考虑单位和个人的特殊责任,公平、合理、适当地予以处理。只有做到全面、公正、适当地处理单位犯罪,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共利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