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要素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件,它们是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理论,犯罪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方面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外在表现的一些特征,包括:
(1) 犯罪行为。这是犯罪的核心要素,它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外部行为。犯罪行为可以是作为犯罪(如故意)、不作为犯罪(如遗弃罪)或者兼有作为与不作为的复合犯罪(如过失致人死亡)。
(2) 犯罪结果。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实际社会危害后果,例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有些犯罪只要实施行为即构成犯罪,无需实际发生结果(如挪用公款罪);有些犯罪则必须造成实际结果才构成犯罪(如过失致人死亡罪)。
(3) 因果关系。这是指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犯罪行为必须是造成犯罪结果的直接原因。
2. 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状态,包括:
(1) 犯罪故意。这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实现犯罪目的的意识和意志。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式。
(2) 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由于轻率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过失犯罪包括conscious过失和unconscious过失。
3. 违法性
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性质,即该行为客观上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事处罚。构成犯罪必须具备违法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行为客观上具有危害性,也可能因为正当、紧急避险等情形而不认定为违法行为。
4. 责任能力
责任能力是指犯罪主体实施违法行为时具有应对刑事责任的能力。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构成犯罪。刑事责任能力包括年龄、精神状况等因素。
综上所述,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的要素。只有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违法性以及责任能力等要素都具备时,才构成犯罪。这些构成要素是评判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基础和标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