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基于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的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是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法律形式。合同的成立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介绍如何让合同产生法律效力。
一、自愿性原则
合同的成立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即各方当事人必须自愿达成协议,不存在任何强制因素,否则合同就无效。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充分表达个人意愿,避免因一方利用强势地位对另一方进行威胁、恐吓等行为导致合同无效。
二、形式上的原则
现行法律对合同形式的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只要符合书面、口头、电子文本等形式均可。但是对于需要进行登记、公证、认证的合同(如不动产买卖合同、抵押合同等),还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否则合同就无效。
三、合法性原则
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真实、有效。即合同的目的必须合法,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涉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因为如果合同内容违法,其效力自然也不存在。
四、协商一致原则
合同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各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之上。因此,在订立合同之前,双方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对方的意见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五、真实性原则
合同的签订必须是真实的,不能采用虚假的手段来达成合同。例如,采用虚假身份、冒充他人签订合同等都是不合法的,在这种情况下,合同自然就无效。
六、能力原则
合同的签订必须是依法行为的当事人。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必须符合法定代理或法定监护的程序,否则该合同无效。
七、完全性原则
合同的内容必须完整、明确。合同应包含各方当事人的名称(或名称、住所)、合同的标的物、数量、价格、履行的时间和地点、履行的方式、违约的责任和赔偿等内容。如果缺少必要内容,则该合同自然也无效。
综上所述,要让合同产生法律效力,除了双方当事人应遵守以上原则,还需要依法签署、存档、实质履行。如果合同签订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相应法律后果也将随之而来。因此,各方当事人在签署合同时,一定要认真考虑,理智决策,切勿莽撞行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