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合同诈骗罪的立案需符合《刑法》第224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条件,结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一、主体要件
行为人需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可以是个人或单位。若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直接责任人员亦需承担刑责。
二、主观要件
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即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明知无履行能力或根本不想履行。司法实践中常通过以下情节推定主观故意:
1. 虚构主体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2. 提供虚假担保或夸大履约能力;
3. 骗取财物后逃避联系或挥霍资金;
4. 收到款项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且无补救行为。
三、客观要件
1. 行为方式:
- 虚构单位、虚假身份或隐瞒真实信息;
- 伪造、变造票据或其他产权证明作担保;
- 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履行合同(如“拆东补西”式循环诈骗);
- 收受对方财物后逃匿。
2. 诈骗金额:
-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2万元以上(部分省份立案标准可能调整);
- 单位直接责任人诈骗金额达5万元以上。
四、客体要件
侵害双重法益:市场经济秩序(合同管理秩序)及被害人财产权。
五、立案特殊情形
1. 虽未达金额标准,但多次诈骗或造成严重后果(如导致企业破产);
2. 使用诈骗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 拒不交代资金去向或转移赃款导致无法追偿。
实务要点
与经济纠纷的界限:需区分民事欺诈(部分履行意愿)与刑事诈骗(完全无履行意图);
证据要求:需有书面合同、支付凭证、虚明文件等书证,并结合证人证言、通讯记录等形成证据链;
跨区域管辖:犯罪地包括行为实施地、结果发生地或嫌疑人居住地。
依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公安机关应在接到报案后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必要时可委托审计或鉴定机构协助核查资金流向。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综合主客观因素,避免将民事违约简单刑事化,但对于明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且手段恶劣的行为,司法机关将严厉打击以维护市场诚信。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