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属于刑事案件,通常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受害者无法直接通过网上起诉追究刑事责任,但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护权益:
1. 刑事报案
- 线下报案:携带证据材料(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到犯罪行为发生地或嫌疑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报案。若公安机关初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会立案侦查。
- 线上报案补充:部分省市开通了网上平台(如“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官网或地方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可提交初步线索,但最终仍需配合线下做正式笔录。
2. 附带民事诉讼
- 若刑事案件已立案,受害者可在检察院提起公诉阶段向法院递交《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要求嫌疑人赔偿损失。
3. 民事起诉(合同纠纷)
- 管辖法院:合同诈骗可能涉及欺诈撤销权,可向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撤销合同并索赔。
- 网上立案: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微信小程序或本地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提交起诉状、证据(如欺诈证据、合同文本),需实名认证。注意:部分复杂案件仍需线下开庭。
4. 证据关键点
- 需证明对方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诱骗签订合同(如虚假资质、伪造公章)。
- 保存所有沟通记录(微信、邮件)、转账凭证、合同原件及对方身份信息(如营业执照复印件)。
5. 风险提示
- 刑事立案需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普通合同诈骗罪起点为2万元,各地可能调整)。
- 民事起诉需注意诉讼时效(自知道受骗之日起3年内)。
6. 其他救济途径
- 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如公司涉嫌诈骗),或通过12315平台投诉(若涉及消费合同)。
- 咨询律师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防止嫌疑人转移资产。
若涉及跨地域诈骗或金额重大,建议尽快委托律师介入,协调刑事与民事程序并行推进。法律依据主要为《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及《民法典》关于欺诈民事行为的规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