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冤枉涉嫌合同诈骗,应采取以下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 及时聘请专业律师
合同诈骗属于《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刑事犯罪,需由刑辩律师介入。重点审查案件是否存在以下情形:
- 主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关键辩护点);
- 涉案合同是否真实履行过部分义务;
- 资金流向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
- 报案方是否存在恶意报案或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情况。
2. 全面收集无罪证据
- 整理合同文本、往来函件、转账记录等书面证据;
- 保存微信/邮件等电子数据(需公证保全);
- 寻找证人证明合同履行过程;
- 申请调取银行流水证明资金用途合理性。
3. 刑事报案复议程序
如认为属于民事经济纠纷却被刑事立案,可依据《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向原公安机关提交《要求撤销案件法律意见书》,或向同级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申请立案监督。
4. 审查批捕阶段的辩护
在检察院审查逮捕的7日期限内,提交《不予批准逮捕申请书》,重点论证:
- 案件存在重大证据疑问;
- 嫌疑人无社会危险性;
- 可能不构成犯罪的法律分析。
5. 民事诉讼并行策略
若涉及经济纠纷,可主动提起民事诉讼确认合同效力,通过民事判决反证不存在诈骗故意。特别注意刑事立案后民事案件可能被中止审理,需协调两案审理进度。
6. 司法鉴定申请
针对争议合同文本,可申请:
- 笔迹鉴定确认签名真实性;
- 电子数据鉴定验证通讯记录未篡改;
- 审计报告证明资金流向合规性。
7. 审前辩护要点
- 申请排除非法证据(如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
- 要求调取对嫌疑人有利的未移送证据;
- 论证案件符合《刑法》第13条"情节显著轻微"情形。
防范建议:签订重大合同时应做好全程公证,重要条款设置履约监督机制,大额资金往来备注明确用途。对于可能引发刑事风险的交易模式(如预付费、对赌协议等),需提前由律师做合规审查。
如已进入审判阶段,需重点围绕"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与"非法占有目的"两大构成要件进行质证,特别注意司法解释中关于"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但书条款适用问题。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