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可以起诉,但需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构成要件。以下是具体分析和扩展要点: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 主观方面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无履行能力或不想履行合同,仍通过欺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司法实践中,常通过以下情形推定主观故意:
- 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提供虚假担保文件
- 收取货款后逃匿
- 挥霍资金导致无法返还
2. 客观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具体行为包括:
- 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信任后不履行大额合同
- 收受财物后逃匿
- 其他欺骗手段
3. 犯罪数额标准
根据司法解释,个人诈骗数额在2万元以上、单位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即达到立案标准。部分地区可根据经济水平调整,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的80%。
二、起诉的关键证据
书面合同:需证明合同文本存在虚假条款或签订主体不实
资金流向:银行流水、收付款凭证证明资金被挪用或转移
欺骗手段证明:伪造的印章、虚假审计报告等书证
被害人陈述:需与其他证据形成印证链条
证人证言:如中介、担保人等第三方陈述
三、与民事欺诈的区分
民事欺诈不构成犯罪,核心区别在于:
1. 主观目的:合同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民事欺诈可能是为促成交易
2. 履行能力:诈骗行为人通常无任何履约能力或担保
3. 财物处置:诈骗所得多用于个人挥霍而非合同用途
四、司法实践难点
1. 主观故意证明:需通过客观行为反向推定,实践中常引发争议
2. 刑民交叉问题:部分案件需先通过民事诉讼确认合同效力
3. 单位犯罪认定:需区分个人行为与单位意志,法定代表人犯罪需证明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五、特殊情形处理
“两头骗”案件:如用骗取的物品二次抵押,可能同时触犯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
涉众型诈骗:涉及多个被害人或跨区域作案,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等更重罪名
六、建议
被害人应及时:
1. 固定微信记录、邮件等电子证据
2. 申请财产保全防止资产转移
3. 注意刑事报案时效(追诉期最高可达15年)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结合具体案情,建议委托专业律师对证据链完整性、行为性质进行研判。实务中部分案件因证据不足可能转为民事诉讼,但符合刑事构成要件时公安机关应立案侦查。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