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欺诈是指用虚假或欺骗手段达成劳动合同或者规避法定责任的行为。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劳动合同欺诈行为:
1. 虚假招聘:用虚假的广告或承诺招聘求职者,实际工作内容与承诺不符。例如,招聘广告宣称薪酬待遇丰厚,实际工资极低;招聘岗位描述与求职者实际从事的工作不符等。
2. 偷税漏税:用劳动合同作为掩盖雇佣关系,规避纳税责任。雇主不如实申报或支付税款,使员工在获得工资的同时,丧失了应有的社会保障和权益。
3. 薪酬欺诈:雇主违约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例如,以各种理由延迟或拖欠员工工资,超时加班工资未按规定支付等。
4. 强迫加班:企业通过劳动合同规避加班费用支出。强迫员工超时加班,但未支付法定加班费用或强制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签订放弃加班费用的条款。
5. 隐瞒风险:对于特殊行业或者职业风险,企业故意隐瞒或者不告知员工,使员工在合同约定的职责范围内承受了未知的风险。
6. 强制签订:雇主利用职权优势,强制员工签订不公平条款的劳动合同。例如,限制员工离职自由或者擅自修改劳动合同内容等。
7. 聘用劳务派遣:企业通过劳务派遣形式,规避对员工的合法性负责。雇佣员工以劳务派遣形式工作,实际上却在企业进行日常工作,但企业未向员工提供应有的薪酬和社会保障。
为防止和解决劳动合同欺诈问题,个人应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审查和保留与雇主签订的劳动合同,如有不正当情况应及时向用人单位询问或寻求法律援助。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司和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明确员工权益和责任,避免发生劳动合同欺诈现象,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