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协议的撰写需遵循法律规范并体现当事人真实意愿,具体流程及要点如下:
一、协议主体确认
1. 明确赡养人(子女或其他义务人)与被赡养人(父母或其他需扶养对象)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号、住址等。
2. 若涉及多子女共同赡养,需列明所有义务人及其责任分配。
3. 特殊情况下(如继子女、养子女),需附法律关系证明文件(如收养登记证)。
二、协议内容条款
1. 经济赡养
- 约定每月/年支付金额、支付时间(如每月5日前)、支付方式(银行转账需备注用途)。
- 大额医疗费用分担比例(建议注明超过医保报销部分的分摊规则)。
2. 生活照料
- 具体列明居住安排(如轮流居住或独立居住补贴)。
- 日常护理要求(如每周探望次数、生病陪护责任)。
3. 医疗保障
- 指定医疗费用通知流程(如急诊垫付后3日内告知其他义务人)。
- 大病治疗决策机制(可选多数决或全票同意制)。
4. 财产处理
- 被赡养人现有财产清单(不动产、存款等)及继承相关特别约定(不得违法排除法定继承权)。
5. 监督条款
- 设立监督人(如居委会或亲属),明确违约情形(如连续3个月未履行)。
三、法律程序要求
1. 公证环节
- 优先选择公证,公证处会审查协议合法性(如《民法典》第1067条)。
- 公证后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无需另行诉讼)。
2. 登记备案
- 农村地区可向村委会备案,城镇地区建议在街道司法所留存副本。
四、风险防范补充
1. 加入通货膨胀调整机制(如约定赡养费每3年按CPI涨幅调整)。
2. 明确协议解除条件(如赡养人丧失经济能力需提供证明)。
3. 附则注明争议解决方式(建议约定属地法院管辖)。
五、格式规范
1. 使用A4纸打印,每页底部由当事人签章并注明"本页无异议"。
2. 关键条款建议用黑体加粗,避免使用模糊表述如"适量赡养费"。
法律依据扩展
协议不得免除法定义务(如子女对无收入父母的赡养责任不因协议免除)。
农村土地承包收益等特殊权益可纳入赡养资源分案。
协议签订后建议每5年复核一次,适应家庭结构变化(如新增孙辈、赡养人婚姻变动等)。具体条款需结合地方高院关于赡养纠纷的司法解释(如北京高院规定精神赡养可纳入协议)。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