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共同犯罪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对于刑事诈骗罪共同犯罪的判刑,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刑事诈骗罪是犯罪中的财产犯罪之一,主要是指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诱骗他付财物或者实施其他侵害财产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共同犯罪的刑事诈骗行为一般涉及到多个犯罪成员的合谋和助攻,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刑事诈骗罪共同犯罪中判决的刑期一般会比单独犯罪的判决要重。
2. 犯罪主体的角色和作用: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主体可以分为和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主导作用,制定犯罪计划并组织实施的人,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支配和利用,协助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提供帮助的人。一般来说,在犯罪中负有更大的责任和危害程度,因此在判刑时可能会被判得更重一些,而从犯则相对较轻。
3. 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和态度: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动机和态度也是判决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如果犯罪主体有悔罪表现,能够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取证工作,可以提供重要线索,帮助恢复被害人的损失,那么可以在量刑时给予一定的减轻处罚。相反,如果犯罪主体态度恶劣,不认罪不悔罪,甚至对被害人进行威胁报复,那么在判决时可能会加重处罚。
4. 犯罪主体的前科情况:对于有前科的犯罪主体,由于其犯罪记录的存在,其在判决时的处罚一般会相对严厉,可能会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综上所述,刑事诈骗罪共同犯罪的判刑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犯罪主体的角色和作用、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和态度、犯罪主体的前科情况等。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量刑,并通过适用刑法规定的刑种、刑期和刑罚数额等方式来判决刑罚。一般来说,在共同犯罪中,可能会被判处较重的刑罚,而从犯则会相对较轻。同时,法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罪责分配等工作,对每个犯罪主体的具体判决进行调整和适用。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