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核心在于犯罪主体的性质和行为归属的判定,需结合法律规定、行为特征、主观意图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以下是具体认定要点及扩展知识:
一、法律依据
1. 《刑法》第三十条与第三十一条
明确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主(罚单位+罚责任人),特殊情况下适用“单罚制”(仅罚责任人)。
2. 自然人犯罪主体
依据《刑法》第十七条至十九条,自然人犯罪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精神状态),其行为与主观罪过(故意或过失)直接关联个人。
二、认定要点
1. 主体资格的合法性
- 单位犯罪的主体需是依法设立的合法组织。非法组织(如犯罪集团)实施的犯罪行为直接认定为自然人共同犯罪。
- 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以单位名义犯罪且利益归单位的,可能认定为单位犯罪(司法解释规定需有独立财产或经费)。
2. 意志的形成与体现
- 单位犯罪需体现“单位整体意志”,通常由决策机构(如董事会、管理层)决议,或由负责人决定。若个人擅自以单位名义犯罪且利益归个人,按自然人犯罪处理。
- 自然人犯罪中,行为完全受个人意志支配。
3. 利益归属
- 单位犯罪所得必须归单位所有或主要用于单位活动。若收益由个人私分,可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 例如,公司高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即使以单位名义操作,仍构成贪污或职务侵占。
4. 法律明示规定
- 单位犯罪需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如罪、逃税罪等条款明确将单位列为主体。若法条仅规定“自然人”,则排除单位犯罪可能。
5. 行为与职务关联性
- 单位成员的行为需与职务相关。若员工实施与职责无关的个人行为(如故意伤害同事),不视为单位犯罪。
三、实践中的复杂情形
1. 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处理
根据《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主体时,可对责任人按合同诈骗罪追责。
2.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
单位与自然人可构成共犯,但需区分参与程度。例如,单位行贿与个人行贿并存时,分别定罪。
3.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转化
单位合法成立后以犯罪为主业,或主要成员为犯罪而设立单位,按自然人共同犯罪处理。
四、证据与程序差异
1. 举证责任
单位犯罪需证明行为与单位意志、利益的关联性,如会议记录、财务凭证等。自然人犯罪侧重个人行为证据。
2. 诉讼程序
单位犯罪中,诉讼代表人代表单位出庭,与自然人被告分开审理。
五、拓展知识
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单位无生命体,其犯罪意志通过自然人体现,故需严格区分“为单位利益”与“为个人利益”。
域外立法对比:部分国家(如美国)的“法人犯罪”责任范围更广,包括严格责任,我国以“罪刑法定”为限。
历史沿革:我国1979年刑法未规定单位犯罪,1997年修订后确立,反映市场经济下犯罪形态的变化。
认定单位犯罪需综合主体、行为、利益、法律要件四要素,避免将集体决策的犯罪行为简单归于个人,或误判个人行为为单位责任。实务中还需注意司法解释的最新动态(如涉税、环境犯罪中的特殊规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