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主要规定于第266条,同时涉及其他相关条款及司法解释。以下是具体内容及相关扩展:
1. 刑法第266条(核心条款)
明确规定诈骗罪构成要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分为三档刑罚:
- 数额较大: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 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2. 司法解释对“数额”的细化
- 《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规定:
- 数额较大:3000元至1万元以上;
- 数额巨大:3万元至10万元以上;
- 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
各地可结合经济状况调整标准,如发达地区可能更高。
3. 特殊诈骗类型的补充规定
- 第192条(集资诈骗罪):以非法集资手段诈骗,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第193条(贷款诈骗罪):骗取金融机构贷款,最高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224条(合同诈骗罪):在签订/履行合同中诈骗,情节特别严重可判10年以上;
- 第266条之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诈骗):新增于《刑法修正案(十一)》。
4. 量刑情节的考量
- 从重处罚情形:诈骗救灾/医疗款物、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
- 从宽处理:一审宣判前退赃退赔、认罪认罚等。
5. 与其他法律的衔接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电信诈骗增设惩戒措施,如限制出境、纳入征信;
- 《网络安全法》要求平台对诈骗信息进行技术防控。
6. 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 主观“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需综合行为人履约能力、财物去向等;
-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区分,如电信诈骗团伙中的话务员与技术支持者责任划分。
诈骗罪立法旨在保护财产权,同时通过司法解释动态调整打击力度,尤其针对互联网金融、跨境诈骗等新型犯罪形态。实践中需结合个案证据链完整性与社会危害性综合判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