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明明是山东省潍坊市人,因杀害两名女童被捕并最终定性为故意罪。该案不仅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还涉及到了死刑与人道主义的争议。对于谭明明未被判死刑的情况,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以下,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带领大家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1. 从法律角度看待谭明明未判死刑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谭明明未被判死刑,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有无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抢劫、勒索、犯罪、贩卖人口犯罪、绑架、拐卖妇女儿童、放火、爆炸、投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暴力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
对于故意罪,死刑并非强制性的刑罚,裁判机关应当依据具体情况予以量刑。在本案中,虽然谭明明杀害了两名无辜的女童,但从法律角度来说,如果法庭认为其行为情节轻微,不能构成“情节特别严重”,那么就不能判处死刑。
(2)是否有自首情节
《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人,可以从宽处理。”
在本案中,谭明明的自首行为确实对其量刑结果产生了影响。这一点在庭审中也得到了确认。但是,因为自首行为只是量刑情节,而不是判决依据,所以不能说谭明明因自首获得了免除死刑的“奖励”。
(3)是否有情节酌定
《刑法》第62条规定:“对于情节较轻的犯罪,轻处或者减轻处罚;对于情节较重的犯罪,从重处罚。”
在本案中,谭明明的行为虽然极其恶劣,但他的年纪较轻,可能存在较大的改造可能,且他在案发后主动投案自首,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因此,法庭可能会进行情节酌定,对其从轻量刑。
综上所述,谭明明未被判死刑,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是有合理依据的。
2. 从道德角度看待谭明明未判死刑
除了法律层面,道德层面也是我们可以关注的一个方面。那么,在道德方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谭明明未被判死刑?
(1)关注罪犯思想与行为改变
对于判决结果,我们可以关注谭明明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是否愿意接受相应的惩罚,并是否有积极的改造意愿。如果他能够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参与到改造中来,那么未被判死刑反而有利于他的改造和转变。
(2)重视人道主义
如果仅仅因为犯罪行为极其恶劣而把死刑当做唯一的选择,那么很可能会违背人道主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谭明明是一个年轻的少年,如果直接判处死刑,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多暴力、残酷的刺激,使其很难得到恰当的教育和改造。在人道主义方面,未被判死刑可能更符合人性化、文明化的观念。
3. 从人类本质角度看待谭明明未判死刑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从人类本质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死刑与生命的关系。一方面,对于谭明明的罪行,我们应该强烈谴责,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1)人类本质中的恶
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极度的报复呢?从人类本质来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恶”,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罪犯的人性,而是需要采取综合性、人文性的判决方案来应对这种复杂的人性问题。
(2)尊重生命的价值
作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应当遵循道德法则,尊重人间万物的价值和尊严。由于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更加珍视每一个生命,同时,尽力减少由于犯罪所引发的人类伤害,保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最后,关于谭明明未被判死刑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虽然判决结果不能完全取悦所有人,但是,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平衡的态度来面对这一问题,以更具人性的方式,来处理他人行为的善恶。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