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刑法中,诈骗行为可以构成单位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诈骗罪在特定情况下可适用于单位犯罪,具体依据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及相关司法解释。
一、单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 主体资格:犯罪主体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单位(如公司、企业等),且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
2. 主观故意:单位决策机构(如董事会、法定代表人)作出诈骗的集体决定,或由负责人为了单位利益组织实施。
3. 客观行为:以签订合同、虚假宣传等方式骗取他人财物,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4. 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单位可构成某罪时,才追究单位责任。例如,合同诈骗罪(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列出了单位犯罪情形,而普通诈骗罪(第二百六十六条)虽未明文规定单位犯罪,但实践中可能通过其他条款(如非法经营罪)或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
二、单位诈骗罪的法律责任
1. 双罚制原则: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个人诈骗罪量刑。
- 单位罚金数额根据犯罪情节确定,通常高于个人犯罪罚金。
- 责任人员的刑期与个人诈骗罪相同,依数额和情节分为三档(三年以下、三年至十年、十年以上或无期)。
2. 例外情形:若个人假借单位名义实施诈骗且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则按个人犯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三、司法实践中的处理重点
1. 罪名选择:单位诈骗可能涉及合同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特殊条款,需根据行为特征定性。例如,以单位名义骗取银行贷款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2. 证据收集:需证明诈骗行为与单位意志的关联性,如会议记录、公章使用记录、资金流向等。
3. 量刑差异: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刑罚可能轻于个人犯罪,尤其在涉案金额认定时需区分单位整体与个人所得。
四、延伸知识:与自然人诈骗的区分
行为目的:单位犯罪需为“单位利益”,若为个人私利则排除单位犯罪。
行为方式:单位犯罪通常有组织性,如通过业务流程实施;自然人诈骗多表现为个体行为。
法律后果:单位犯罪可能影响企业征信、招投标资格,甚至被吊销执照。
综上,诈骗行为在符合单位犯罪要件时可追究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但需严格区分单位与个人犯罪的界限。司法实践中需结合具体罪名、证据及司法解释综合判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