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商标颜色的安全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指定颜色并进行法定注册
在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时,需依据《商标法施行条例》第十三条,明确声明颜色保护诉求,并在商标图样中标注色标代码(如Pantone色号、CMYK或RGB数值)。中国采用“颜色组合商标”和“指定颜色商标”两种保护形式,前者保护颜色排列组合(如红黄双色),后者保护单一颜色在商标中的固定应用(如蒂芙尼蓝)。注册时需提交彩样并附书面说明,确保颜色成为商标的显著性特征。
2. 强化颜色的固有显著性
通过长期使用使颜色与品牌建立唯一对应关系。例如加多宝的红罐包装经司法判决认定具有“第二含义”,需配合市场营销数据(如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证明颜色的识别度。避免选用商品或服务领域的通用颜色(如饮料类商标的绿色可能缺乏显著性)。
3. 建立颜色使用规范体系
制定企业内部《商标颜色使用手册》,规定主辅值、应用比例(如红色占比不低于70%)、背景对比度等技术参数,并设置印刷工艺标准(如专色潘通油墨编号)。需定期校色,防止供应链环节出现色差,建议引入Delta E≤3的工业色差管控标准。
4. 立体化监测与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控电商平台,筛查近似颜色商标。对侵权行为可采取行政投诉(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商标违法案件投诉书》)、司法诉讼(主张《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混淆行为)等途径。2019年“红鞋底Christian Louboutin案”显示,特定位置的颜色(如鞋底)也可能受保护。
5. 跨境保护的特别考量
不同法域对颜色商标态度差异显著:美国适用“商业外观”保护(需证明非功能性),欧盟允许单一颜色注册(如欧盟第004429753号蒂芙尼蓝商标),部分国家则完全排除保护。通过马德里体系延伸注册时,需逐国核查可注册性。
6. 技术性防御措施
在印刷环节采用防伪油墨(如光变、温变材料),数字媒介使用加密颜色配置文件(ICC Profile)。对于包装类颜色商标,可同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15年),形成复合保护。
7. 证据的系统化留存
保留颜色首次商业使用证据(如早于注册日期的销售合同、广告投放记录)、历次记录(如行政处罚决定书)、消费者认知研究报告(定量调查样本量建议≥1000份),这些在异议、无效宣告程序中至关重要。
商标颜色保护的核心在于建立“颜色—品牌—商品”三位一体的法律关联,需同步注重法律确权、商业使用和技术管控的三维联动。尤其在快消品、奢侈品等领域,颜色资产价值可能超过文字商标本身,建议企业配置专项预算进行颜色资产管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