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居客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法律要件综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是从法律角度出发的几点关键分析:
1. 合同诈骗的法律定义
根据《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财物。常见行为包括: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虚假产权证明担保;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履行合同;收受货款后逃匿等。
2. 团居客需审查的核心行为
履约能力与真实性:若平台在签约时明知无实际房源或服务能力仍收取费用,可能涉嫌虚构事实。
资金去向:若收取用户资金后未用于合同约定用途(如挪用、挥霍),可能被推定为非法占有目的。
事后行为:如出现大规模合同违约后拒不退款、失联或伪造数据销毁证据,可能加重诈骗嫌疑。
3. 与民事欺诈的区别
民事欺诈通常表现为夸大宣传或部分违约,但行为人仍有履约意愿。若团居客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但能积极协商补救,可能不构成刑事犯罪,需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4. 司法实践中的考量因素
被害人数量与金额:涉及人数多、金额大时,司法机关更倾向刑事立案。
主观故意证据:如内部邮件、财务记录等能否证明其事前预谋欺骗。
行业监管背景:长租公寓领域因“高收低租”“长收短付”模式易引发爆雷,需结合行业特性判断是否构成系统性欺诈。
5. 扩展知识:类似案例参考
此前“某某公寓”爆雷案中,法院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的关键包括:
创始人指令财务人员做假账掩盖资金缺口;
明知无履约能力仍继续签约收租;
转移账户资金至个人名下挥霍。
若团居客存在类似行为,则刑事风险较高。建议受影响方尽快收集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向经侦部门报案或通过法律途径。具体是否构罪需由司法机关根据证据综合认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