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欺诈合同需要从法律、条款细节和交易背景等多维度综合判断,以下为关键点及注意事项:
1. 主体信息真实性核查
签约方资质:核实对方营业执照、法人明、实际经营地址等是否真实。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登记状态、行政处罚记录等。
代理人权限:若对方由代理人签约,需查验授权委托书原件及代理权限范围,防止无权代理或冒名签署。
2. 合同条款常见陷阱
权利义务失衡:条款中己方义务过重(如违约金畸高、单方解约权受限),而对方责任模糊或缺失。
模糊表述:使用“等”“相关”等含糊词汇扩大解释空间,如“其他费用由乙方承担”未明确具体项目。
隐蔽条款:将关键内容(如高额赔偿、自动续约)置于附件或小字部分,或要求参照未提供的“内部规定”。
3. 履约可行性审查
对方履约能力:承诺明显超出行业常规(如“3天见效”“绝对收益”),或要求预付大额资金但无担保措施。
无实际履行意向迹象:合同签订后对方以各种理由拖延履行,或频繁变更交易条件。
4. 程序与形式异常
签署过程仓促:对方施压要求立即签字,禁止修改条款,或拒绝提供合同原件。
印章与签字问题:公章模糊、无骑缝章,或签字人与备案法人代表不符。需注意电子合同是否经可信第三方存证。
5. 交易背景调查
市场合理性:交易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如房产、珠宝),或商业模式不合常理(如“投资”)。
关联方排查:合同涉及公司与对方存在隐性关联(如控股关系),可能虚构交易。
6. 法律风险规避措施
专业审查:复杂合同应聘请律师审核,重点关注争议解决条款(如约定异地仲裁增加成本)。
证据留存:保存磋商阶段的沟通记录、对方承诺的书面材料,必要时进行律师见证或公证。
反欺诈条款:明确约定“欺诈方承担惩罚性赔偿”,并列明具体情形(如虚假陈述、隐瞒负债)。
扩展知识: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受欺诈签订的合同可请求法院撤销,且欺诈方需赔偿损失;若涉及刑事诈骗(如虚构项目集资),可追究刑事责任。实务中需注意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后者需具备“非法占有目的”。
发现可疑合同时,应立即终止履行,通过律师函主张权利,或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合同纠纷中,微信记录、转账凭证等电子证据的完整性直接影响案件胜负。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