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利用合同关系实施的诈骗行为,通常是以签订虚假合同、捏造虚明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合同诈骗严重侵害了交易公平和合法权益,对经济秩序和社会信誉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一旦被判定合同诈骗罪,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对于合同诈骗的刑罚规定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中,规定了对合同诈骗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其规定,以欺骗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不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假设某人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一万八的刑罚,根据刑法规定,法院将根据具体情节和涉案金额来决定具体的量刑幅度。一般来说,金额较大但不特别巨大的合同诈骗案件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涉案金额为一万八的案件,根据情节轻重,法院可能会判处5年到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实际刑事审判中,法官在判决合同诈骗案件时,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记录、归案态度、犯罪动机、犯罪手段、涉案金额等因素,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如果被告人具有自首、赔偿被害人损失等情节,也可能会在量刑时予以从轻处罚。但是对于合同诈骗这类涉及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法律一般不会轻易从轻判决,因为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破坏性。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刑事判决的原则是罪刑相适应,即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合理确定刑罚幅度。因此,对于合同诈骗这类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法院通常会根据涉案金额大小和具体情节,做出符合法律规定的量刑决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原则。
总之,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信誉的犯罪行为,被判一万八的有期徒刑是十分严厉的刑罚。对于犯罪分子来说,应当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并遵守法律规定,远离犯罪行为,做一个守法良民。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