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合同生效后能否撤销取决于合同性质、法律规定及具体情形。以下是几种常见情况及法律依据:
1. 合意解除
若买卖双方协商一致,可签订补充协议解除合同。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解除合同,此为最直接的撤销方式。
2. 法定撤销权
- 重大误解(《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因对合同标的、价格等关键条款存在重大误解,误解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
- 欺诈/胁迫(《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条):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受损害方可主张撤销。
- 显失公平(《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合同订立时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受损方可申请撤销。
3. 约定解除条件
合同中若约定了特定解除条件(如未按期付款、交货等),条件成就时守约方可依条款解除合同(《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第二款)。
4. 消费者特殊保护
在网络、电视购物等远程交易中,消费者享有七天无理由退货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但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品等除外。
5.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
- 不可抗力(《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因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无法避免的情形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可解除合同。
- 情势变更(《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合同基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且不可归责于双方,可协商或诉请变更/解除合同。
6. 违约导致的解除
一方严重违约(如延迟履行主务经催告无效),守约方可依法解除合同(《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
注意事项:
撤销权通常需通过诉讼或仲裁行使,且受除斥期间限制(如重大误解的撤销权需90日内行使)。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履行的部分可要求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
具体是否可撤销需结合合同条款、证据及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必要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