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合同的有效性与无效性需综合法律要件和具体情形,以下是核心要点和扩展分析:
一、合同有效的法律要件
1. 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 自然人需年满18周岁或16周岁以上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且精神状况正常;法人需依法登记并在经营范围活动。
- 扩展: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如未成年人购买大额商品)。
2. 意思表示真实
- 双方达成合意且无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例如,一方通过虚假宣传诱骗签约的合同可撤销。
3. 内容合法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 合同标的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如交易),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赌债合同)。
- 扩展:部分合同需履行特殊程序(如商品房预售需备案,外资合同需商务部门批准)。
4. 形式符合法定或约定要求
- 法律规定书面形式的(如房屋买卖、融资租赁),或双方约定公证的,未满足则可能无效。电子合同需符合《电子签名法》规定。
二、合同无效的常见情形
1. 主体不合法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订立的合同(如6岁儿童签署的购房协议),或法人超经营范围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2. 意思表示瑕疵
- 受胁迫签订的合同(如暴力威胁),或虚假通谋损害他人利益(阴阳合同中的“阳合同”)。
3. 内容违法
- 违反法律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如雇用童工、买卖文物),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垄断协议)。
- 特殊情形:合同中部分条款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如劳动合同中“工伤概不负责”条款无效)。
4. 形式瑕疵导致无效
- 未获批准的涉外技术转让合同,或建设工程合同中无资质承包。
三、实务中需注意的问题
效力待定合同:无权代理合同经追认后有效,表见代理例外。
可撤销合同: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的合同需在1年内行使撤销权。
无效的法律后果:返还财产、折价补偿或赔偿损失,恶意串通当事人需追缴财产。
合同效力争议需结合《民法典》及司法解释具体分析,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核查条款细节和履行情况。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