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规执行,具体赔偿情形及标准如下:
一、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1. 协商解除
用人单位提出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合同,需支付经济补偿:
- 计算标准:N(工作年限)×月工资(解除前12个月平均工资)。
- 月工资上限:当地社平工资3倍封顶(高收入者补偿最高12年)。
2. 无过失性辞退(《劳动合同法》第40条)
因劳动者患病、不胜任工作或客观情况变化解除合同:
- 补偿标准:N+1(未提前30日通知则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
- 特殊情况:医疗期内不得解除,除非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3. 经济性裁员(《劳动合同法》第41条)
企业破产、经营困难等需裁员时:
- 补偿标准:N,并优先留用长期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员工。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用人单位违反法定程序或理由解除合同(如无证据证明员工过失):
赔偿标准:2N(双倍经济补偿)。
恢复劳动关系:劳动者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选择赔偿。
三、特殊情况处理
1. 试用期解除
- 合法解除:无需补偿(需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 违法解除:支付0.5~1个月工资赔偿。
2. 未签劳动合同
工作满1个月未签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最长11个月)。
3. 高收入者限制
月工资超社平3倍者,补偿年限不超过12年。
四、程序性要求
通知义务:用人单位需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违规可能加重赔偿。
工会程序:裁员需提前30日向工会说明,否则程序违法。
五、争议解决
劳动者对赔偿有异议,可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不服裁决可起诉。仲裁时效为1年(自解除合同之日起算)。
法律依据以《劳动合同法》第36、39、40、41、46、47、48、87条为核心,具体细节可能因地方政策或个案差异调整。建议保留书面证据(如解除通知、工资记录等)以维护权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