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租赁合同的申诉需要从法律程序、证据收集、途径等多方面入手,以下为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法律依据与合同效力认定
1. 《民法典》相关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第149条,以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需证明对方存在故意欺骗行为(如虚构房源信息、隐瞒重大瑕疵等),且该行为导致你做出错误意思表示。
2. 合同无效情形
若合同涉及《民法典》第153条规定的“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如租赁物为违法建筑),可直接主张合同无效,无需撤销。
二、关键证据收集
1. 书面材料
- 保留原始合同、收据、转账记录等书面证据,注意核对对方身份信息(如房产证、复印件)。
- 若广告或口头承诺与事实不符,需保存宣传资料、聊天记录、录音等。
2. 现场证据
- 对房屋现状拍照或录像,记录与合同描述不符的部分(如装修破损、设施缺失)。
- 若有第三方见证(如中介、邻居),可争取其作证。
3. 专业鉴定
涉及房屋质量问题(如安全隐患、虚假面积),可委托专业机构出具检测报告。
三、途径
1. 协商调解
先行与出租方沟通,要求解除合同或赔偿,并保留沟通记录。可通过居委会、消协或租赁平台介入调解。
2. 行政投诉
- 向当地住建部门举报出租方违规行为(如无证出租、擅自改建)。
- 若涉及价格欺诈,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3. 司法诉讼
- 向法院提起撤销合同或确认合同无效之诉,主张返还租金、押金及赔偿损失。
- 若涉案金额较小,可申请小额诉讼程序(通常标的额≤5万元)。
四、注意事项
1. 时效限制
撤销权的行使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行为之日起1年内提出,最长不超过5年(《民法典》第152条)。
2. 风险防范
- 签约前核实房产证、产权人身份,通过正规中介交易。
- 合同条款需明确房屋状况、维修责任、解约条件等细节。
3. 律师协助
复杂案件建议委托律师,通过律师函、证据保全、诉讼策略等提高胜诉概率。
五、扩展知识:常见欺诈手段
虚假房源:以低价或虚假图片吸引承租人,实际房屋与描述严重不符。
二房东转租:无权转租或超租期转租,导致承租人被原房东驱逐。
隐形条款:合同中对承租人不利的条款(如高额违约金)未作提示说明。
若已陷入欺诈合同,应尽早采取法律行动,避免损失扩大。司法实践中,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法院通常会支持受欺诈方的合理诉求。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