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司法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经初查认为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追究刑事责任时,予以立案。侦查阶段包括收集证据(如合同文本、资金流向记录、通讯记录等),询问证人,必要时对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如拘留、取保候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2条,立案需满足“有犯罪事实”和“需追究刑事责任”两个条件。
2. 审查起诉
侦查终结后,公安机关将案卷移送检察机关。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审查证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决定是否提起公诉。若证据不足,可退回补充侦查(最多两次)或作出不起诉决定。合同诈骗罪的定罪需符合《刑法》第224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构成要件。
3. 审判阶段
法院受理公诉后,组成合议庭审理。庭审包括法庭调查、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重点审查:(1)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2)客观是否实施欺骗行为;(3)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若涉案金额达“数额较大”(通常2万元以上),即构成犯罪,依情节判处三年以下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4. 涉案财物处理
法院判决生效后,对赃款赃物依法追缴或责令退赔。若嫌疑人主动退赃、取得谅解,可能影响量刑。
扩展要点
民刑交叉问题:被害人可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需注意刑事程序优先原则。
证据要求:电子数据(如聊天记录)需符合《电子数据规定》的取证规范。
地域管辖:由犯罪地或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跨区域案件需协调。
量刑情节:、集团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等从重处罚;自首、立功、退赃等可从轻。
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的界限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司法实践中常通过行为人履约能力、资金去向、逃匿行为等综合判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