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居间合同诈骗需从合同审查、交易对象调查、资金监管等多方面入手,结合法律手段和风险意识提升,以下为具体措施和扩展知识:
一、合同审查与条款设计
1. 核查合同主体真实性
- 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法人明等文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企业登记信息,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异常经营、失信记录。
- 若为个人居间,需核对原件并留存复印件,通过裁判文书网查询其涉诉记录。
2. 明确居间服务内容和权限
- 合同中需详细约定居间方的具体职责(如促成交易、信息对接等),禁止超越权限的代理行为。例如,居间方无权代收货款或代签合同。
- 加入「防跳单条款」,规定双方不得绕过居间方直接交易,但需注意该条款的合法性(需合理限制期限和范围)。
3. 设定支付条件与违约责任
- 采用分阶段付款,如:签订合同付30%,交易完成付尾款。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居间费。
- 明确诈骗情形下的违约金(如双倍返还定金)和诉讼管辖地,增加违约成本。
二、交易对象尽职调查
1. 背景调查多维验证
- 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工具分析关联企业、股东结构,排查空壳公司风险。
- 实地考察对方办公场所,与员工交流验证业务真实性,警惕「皮包公司」。
2. 核实上下游资质
- 如居间方声称有特殊渠道(如政府项目、稀缺资源),要求其提供采购委托书、批文等佐证,并与实际需求方直接确认。
三、资金与交易安全措施
1. 使用第三方资金监管
- 通过银行共管账户或支付宝担保交易,确保资金在履约完成后划转。避免将款项打入个人账户。
2. 保留完整证据链
- 沟通记录(微信、邮件)需保存原始载体,涉及重要承诺要求书面确认。录音录像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要求。
四、法律风险防范
1. 刑事报案与民事救济并行
- 发现诈骗迹象时,立即向经侦部门报案(需准备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同时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对方账户。
- 民事诉讼可主张撤销合同(依据《民法典》148条欺诈撤销权)或追究违约责任。
2. 警惕常见诈骗模式
- 「虚构项目」:伪造批文、合同骗取居间费,需核对项目批文编号真实性。
- 「多层居间」:中介链条过长导致信息失真,建议直接接触实际交易方。
五、行业特殊风险
建筑工程领域:需核实项目真实性,避免「介绍费」陷阱,住建部门官网可查询项目备案。
国际贸易居间:确认信用证开证行资质,要求第三方检验货物,避免「影子公司」诈骗。
扩展知识:居间与行纪的区别
居间人仅提供交易机会(佣金制),而行纪人以自己名义对外签约(可赚取差价),二者法律责任不同。签订合同时需明确法律关系,避免混淆责任主体。
防范核心是「事前验证+过程控制+事后救济」,结合专业律师审核与商业背景调查,可大幅降低被骗风险。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