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合同诈骗案例包括以下几类:
1. 虚假主体欺诈
诈骗分子伪造或冒用他人身份(如假公司、假法人代表)签订合同,利用虚假资质文件(如营业执照、授权书)骗取信任。例如,利用皮包公司签订供货合同,收取预付款后失联。
2. 虚构标的物或服务
谎称拥有某商品或项目(如房地产开发、稀缺资源),实际并无履行能力。典型案例如伪造产权证明出售他人房产,或虚构“高科技产品”骗取投资。
3. “钓鱼”合同陷阱
在合同条款中设置苛刻条件或隐性条款,诱导对方违约后索赔。例如在供货合同中故意模糊质量标准,后期以“不合格”为由拒付货款。
4. 循环骗局(拆东墙补西墙)
通过连环合同制造虚假繁荣,如以高额回报诱骗多人投资,用后续资金支付前期利息(庞氏骗局变种)。
5. 利用履行瑕疵诈骗
部分履行合同骗取全款,如仅交付少量货物后卷款跑路,或以次充好(如电子配件中掺杂废品)。
6. 伪造文件欺诈
篡改银行流水、审计报告等材料虚增信用,或伪造政府批文(如采矿许可)增强合同可信度。
7. 第三方协作诈骗
勾结评估机构虚增标的物价值(如艺术品、设备),或与金融机构合谋出具虚假担保函。
8. 跨境合同诈骗
利用国际贸易规则漏洞,以信用证软条款(如苛刻验货条件)拒付货款,或以离岸公司掩护逃匿。
扩展知识:
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的法律界限在于非法占有目的,常见判定依据包括:
履约能力(签订时是否具备履行条件)
款项用途(是否用于个人挥霍或转移)
事后态度(是否有逃匿、销毁证据行为)
防范建议:核查对方资信(工商登记、涉诉记录)、采用分期付款、避免口头变更条款,重大合同需律师审查。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显示,约60%合同诈骗涉及预付款或保证金条款。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