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法定继承人是指根据《继承法》的规定,能够继承其亡父母、配偶和可能还有其他死者留下的财产的人。但是,要成为法定继承人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作为法定继承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只有达到法定年龄,经过法律认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成为法定继承人。这是保证继承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一个基本条件。
其次,法定继承人必须与死者存在法律上的亲属关系。亲属关系是指生物血缘亲缘关系或者依法认定的亲属关系,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比如亲生子女、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等。只有具备法定亲属关系的人才有资格作为法定继承人,继承死者遗产。
再次,作为法定继承人,还需要具备继承权的主体资格。也就是说,必须符合《继承法》的规定,以便在遗产继承中具有继承权。例如,在继承亲属财产方面,如果子女未成年或者继承人同时又是被宣告失踪的,那么继承权就会被剥夺。换句话说,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有资格作为法定继承人进行继承。
最后,作为法定继承人还需按时参与继承程序,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例如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身份信息,并签署继承协议,管理死者留下的财产等等。同时,继承人还需按时缴纳税款,遵守法律规定,并保护死者遗产,不得侵占和私自抽离财产。只有真正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成为合格的法定继承人。
总之,作为法定继承人,需要满足上述条件才能有权继承死者的遗产。只有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情况下,才能对自己的继承权进行有效维护,保障自身利益的实现。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