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婚后财产约定是指夫妻双方在结婚前或结婚期间,通过书面协议对各自财产归属、管理、使用及婚姻关系变动时的财产分割等问题进行明确约定的法律行为。该约定需符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1.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未约定或约定不明时适用法定财产制。
2. 约定内容
- 婚前财产:明确房产、车辆、存款、股权等婚前个人财产的归属,避免婚后混同。
- 婚后所得:可约定工资、投资收益等是否为共同财产,或按比例分配。
- 债务承担:区分个人债务与共同债务,明确偿还责任。
- 特殊情形:如继承或赠与财产是否纳入共同财产,需特别注明。
3. 生效条件
- 双方自愿签订,无欺诈、胁迫;
- 内容合法,不规避法定义务(如抚养责任);
- 书面形式,建议公证以增强证明力。
4. 实务注意
- 房产归属:婚前个人房产若婚后共同还贷,需约定补偿计算方式。
- 企业股权:若一方持股,可约定分红归属或离婚时的估值分割方法。
- 涉外因素:涉及境外财产时,需考虑冲突法规则。
5. 与法定财产制的区别
法定婚后所得共同制是默认规则,而约定财产制优先于法定。约定可灵活适应再婚、高净值人群等特殊需求。
6. 争议解决
若协议无效或履行纠纷,法院将审查真实性、合法性。显失公平的条款可能被撤销。
7. 社会意义
减少财产纠纷,保障弱势方权益,尤其对创业、再婚家庭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普遍认可该类协议,中国近年司法实践亦日益重视。
婚前婚后财产约定是理性规划婚姻财产关系的工具,需结合专业法律意见制定,确保双方权益平衡。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