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立遗嘱虽然是合法的,但若不符合法定要求,可能会导致遗嘱不生效。下面就自己立遗嘱不生效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1. 遗嘱的形式要求不符合法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7条规定,遗嘱应当采用下列形式之一:
(一)自书遗嘱,应当由遗嘱人亲笔书写并签名。
(二)打印遗嘱,应当由遗嘱人签名或者盖章。
(三)代书遗嘱,应当由两名见证人签名,并注明签名日期。见证人应当在遗嘱页边注明"系遗嘱见证人"。
(四)录音遗嘱,应当有两名见证人在场,并注明录音日期。
如果遗嘱人自行立的遗嘱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法定形式,那么该遗嘱将不能生效。
2. 遗嘱内容不符合法定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中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
(二)歧视、剥夺或者限制遗产继承人的合法权利;
(三)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
如果遗嘱人在遗嘱中做出了上述内容,法院将认定该遗嘱无效。
3. 遗嘱人的行为能力不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如果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处于精神障碍或者未达到法定的民事行为能力标准,其立的遗嘱将不能生效。
4. 遗嘱被撤销或者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8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或者修改自己立的遗嘱。如果遗嘱人在立遗嘱后又撤销或修改了遗嘱,原先立的遗嘱就不再有效。
5. 遗嘱人死亡后出现新情况
有时即使遗嘱人在生时立的遗嘱符合法定要求,但在遗嘱人去世后,仍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导致其失效,主要包括:
(一)遗嘱人在死亡前修改或者撤销了遗嘱;
(二)遗嘱人死后,其亲属提出遗嘱无效的诉讼,法院认定遗嘱无效;
(三)遗嘱人死后,发现其遗嘱有欺骗、胁迫、错误等问题,导致遗嘱无效。
总之,自行立遗嘱虽然是合法的,但如果不符合法定的各项要求,或者在遗嘱人死后出现了新的情况,都可能导致遗嘱失效。因此,如果个人有遗嘱的意愿,最好还是委托公证处公证遗嘱,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遗嘱的合法性,也可以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