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债务人夫妻财产分割涉及《民法典》《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需综合考虑债务性质、财产来源和婚姻存续状态等因素。以下是具体情形和分割规则:
1. 区分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
- 夫妻共同债务:指双方共同签名、事后追认,或一方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如购房、医疗、教育支出)。需用夫妻共同财产偿还,不足部分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分担。
- 个人债务:一方婚前债务,或婚后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债务(如、未经配偶同意的巨额借款)。由债务人个人财产偿还,配偶无义务承担。
2. 财产分割原则
- 共同财产:婚姻存续期间的工资、投资收益、房产等原则上均分,但法院可基于照顾子女、女方或无过错方权益倾斜分配。
- 个人财产:婚前财产、因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等归个人所有,不参与分割。
3. 特殊情形处理
- 财产协议优先:若夫妻有书面约定财产归属(如AA制),按协议执行,但需第三人知晓该约定,否则可能仍需共同偿还。
- 恶意避债:若一方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债权人可申请撤销该行为,法院可追回财产用于偿债。
4. 执行程序中的财产分配
- 法院执行时,需保留债务人及其扶养家属的必要生活费用。共同财产中非债务人份额需先行析产,剩余部分用于偿债。
5. 实务注意事项
- 债权人主张共同债务需举证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否则可能不被支持。
- 配偶可提出执行异议,主张债务非共同债务或财产属个人所有。
法律依据包括《民法典》第1064条(债务认定)、第1089条(离婚时债务清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33-36条。实践中需结合具体证据和案情综合判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