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经济劳动合同是指雇主或劳动者在合同期间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因为解除经济劳动合同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释除赔偿也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解除经济劳动合同时涉及赔偿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双方协商解除合同
在双方协商解除合同时,应当双方互相让步,协商确定解除劳动合同所涉及的赔偿等事宜。但是,如果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主有权不支付经济补偿: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损害雇主利益的;直接责任人员因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致使公司受到重大损失的。
在双方协商解除合同时,一般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商:
1. 经济补偿:这是企业和员工在解除协议的时候最常涉及的赔偿事项之一。经济补偿的数额应当按照劳动合同仲裁或者法院判决的标准处理,一般为一个月工资或半个月工资。
2. 工作量安排:在协商解除合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员工的工作量安排问题,最好能在协议中对工作量进行明确的约定,以免出现后续的纠纷。
3. 医疗保险:企业和员工在协商解除合同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员工的医疗保险问题。需要让员工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否还能获得医疗保险以及如何获得该保险。
4. 其他福利:比如说企业和员工在协商解除合同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员工是否还能获得其他的福利,比如说年终奖和股票期权等。
二、因雇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解除合同
如果雇主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是其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导致劳动者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数额的计算 准则如下:
1、连续工作满1年不足10年,一个月工资补偿金;
2、连续工作满10年不足20年,一个月工资的二倍补偿金;
3、连续工作满20年以上,一个月工资的三倍补偿金。
对于雇主违反法律法规导致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三、因劳动者工作能力变化不能胜任工作的需求,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后仍无法胜任工作,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雇主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和当月工资(应包括当月工作日和休息日工资),没有具体的标准,一般按照一个月的工资或者半个月工资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之前已经发生拖欠工资、工作期间不能正常休息或者缴纳社保等问题,那么雇主还需要对拖欠的工资、缴纳社保等问题进行赔偿。
总之,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问题是根据双方约定或者根据法律规定处理的。如果用人单位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或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