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程序主要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规定。以下是劳动争议诉讼的详细流程和关键事项:
一、前置程序:劳动仲裁
1. 仲裁是诉讼的前置条件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需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 仲裁时效:1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
- 例外情况: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可不受1年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需在1年内提出。
2. 仲裁结果的处理
-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
- 仲裁委逾期未作出裁决(一般45日内,复杂案件可延长至60日),可直接起诉。
二、法院诉讼阶段
1. 确定管辖法院
- 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通常为区/县法院)。
- 若双方均起诉,以先立案的法院为准。
2. 起诉材料准备
- 起诉状:明确诉求(如工资、赔偿金、确认劳动关系等)、事实与理由。
- 证据清单:
- 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记录(证明劳动关系);
- 考勤记录、辞退通知(证明违法解除);
- 录音、聊天记录(辅助证据)。
- 仲裁裁决书及送达证明(证明已履行前置程序)。
3. 诉讼费用
- 劳动争议案件每件缴纳10元诉讼费(简易程序或调解结案可减半)。
- 劳动者胜诉后,可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诉讼费用。
4. 庭审重点
- 举证责任:
- 工资、加班费争议由用人单位举证(依据《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
- 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由用人单位证明。
- 常见争议焦点:
- 劳动关系确认(未签合同时需提供工牌、同事证言等);
- 经济补偿/赔偿金计算(N、2N、N+1的标准);
- 加班费举证(需初步证明加班事实,用人单位否认的需反证)。
三、特殊情形处理
1. 一裁终局案件
-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等小额争议(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以内),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仅能向中级法院申请撤销(劳动者仍可起诉)。
2. 拖欠农民工工资
- 可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快速处理,法院需优先审理,并可申请先予执行。
3. 群体性劳动争议
- 涉及多人同一单位的案件,法院可能合并审理,劳动者可推选代表人参加诉讼。
四、执行与救济
1. 判决执行
- 胜诉后若用人单位拒不履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供财产线索可加快流程)。
- 法院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账户等措施。
2. 二审程序
- 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
五、注意事项
1. 时效至关重要
- 仲裁和诉讼阶段均有严格时限,逾期可能丧失权利。
2. 证据保留
- 日常保存工作相关记录(如工资转账、工作邮件、绩效考核表等)。
3. 法律援助
- 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可向当地司法局申请免费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法》覆盖劳动争议案件)。
4. 调解优先
- 诉讼中法院会组织调解,达成协议可制作调解书(与判决书同等效力)。
劳动争议诉讼的专业性较强,建议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或通过工会、法律援助机构获取帮助,以提高胜诉效率。劳动者需结合自身诉求,系统梳理证据链条,注重程序与实体的合法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