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后仍需赔偿,赔偿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基金的强制性义务。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工伤认定的法律意义
工伤认定是确认劳动者受伤是否属于工伤的行政程序,由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结论。认定后,劳动者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或其他赔付权利,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基金必须履行赔偿义务。未认定工伤则无权主张相关赔偿。
2. 赔偿的法定项目
工伤赔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医疗费用:全额报销符合目录的诊疗费、住院费等。
停工留薪期工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单位按月支付。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1-10级)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伤残津贴:1-4级伤残由基金按月发放,5-6级且单位无法安排工作的由单位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解除劳动合同时由基金和单位分别支付(5-10级伤残)。
工亡待遇: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3. 不赔偿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未参保或拒赔的,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单位需自行承担全部赔付,并可能面临滞纳金、罚款等行政处罚。
4. 特殊情况处理
第三人侵权导致的工伤:劳动者可同时主张工伤保险赔付和民事侵权赔偿(如医疗费不可重复获赔,其他项目可兼得)。
未参保单位:由单位按条例标准全额支付,拒不支付的可通过法院强制执行。
5. 劳动者注意事项
及时申报工伤(单位需在30日内,个人可在1年内)。
保留医疗记录、劳动关系证明等证据。
对认定结论不服可行政复议或诉讼。
工伤赔偿是实现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核心环节,任何单位不得以“已认定”为由免除责任。法律明确赋予劳动者索赔权利,同时也规定了严厉的追责机制。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