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主观与客观的概念可以解释如下:
1.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形态,是构成犯罪的内心因素。主观因素包括:
(1) 故意:这是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犯罪结果,并且自愿地实施该行为的心理状态。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特定的犯罪结果,并且希望产生该结果。间接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犯罪结果,虽然不希望产生该结果,但仍然自愿实施了该行为。
(2) 过失:这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大意或者缺乏应有的谨慎,而产生了犯罪结果,但并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该结果。过失可分为negligence和recklessness两种类型。negligence是指犯罪主体没有注意到可能发生的犯罪结果,而recklessness是指犯罪主体虽然意识到可能发生的犯罪结果,但对此不作重视而轻率地实施了该行为。
(3) 动机:这是指促使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诱因或目的,如仇恨、贪婪、嫉妒等。动机虽然不是构成犯罪的必要因素,但在量刑时会被考虑。
2.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外部结果,是构成犯罪的客观要件。客观因素包括:
(1) 犯罪行为:这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的具体行为,如、盗窃、诽谤等。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特点和构成要件。
(2) 犯罪结果:这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实际后果,如他人死亡、财产损失等。有时犯罪结果可能与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不一致。
(3) 因果关系:这是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必须证明犯罪行为是造成犯罪结果的直接原因,两者之间存在客观上的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主观因素反映了犯罪主体的心理状态,客观因素反映了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后果。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犯罪的基本要件。在具体的案件中,既要重视主观因素,了解犯罪主体的心理动机,又要关注客观因素,分析行为的客观表现和后果。只有主观与客观因素结合,才能全面把握犯罪的性质。这对于准确认定犯罪性质,科学量刑都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