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指企事业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违法活动,给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造成损失的犯罪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非个体犯罪行为,违法的是企事业单位,但是最终的受害者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后果。下面从单位犯罪的性质、特点、危害、应对措施等方面分析单位犯罪。
一、单位犯罪的性质
单位犯罪是一种非个体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后果,因此它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犯罪主体是企事业单位而非个人,犯罪的准备、实施和结果也都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利益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单位犯罪的性质是复杂的,因为单位犯罪涉及到很多条款和法规,而这些条款和法规并不容易确定性地解释。 鉴于此,对于单位犯罪案件,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单位犯罪的特点
1、经济性
单位犯罪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侵犯了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因此也就表现出其突出的经济性。单位犯罪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均是为了获取某种经济利益,包括但不限于非法获利、财务造假、盗窃、侵占、挪用、贪污等。
2、隐蔽性
单位犯罪行为多数是在内部进行的,因此其具有明显的隐蔽性。犯罪嫌疑人往往掌握企业内部的资料和机密信息,可以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进行犯罪行为。而一旦受害人发现了事情,也很难通过一些常规的手段取证。
3、组织性
单位犯罪行为大多是组织性的,往往涉及到多个人员的作案行为。这些人员不止是企业干部,还包括从业人员、外部中介及同行竞争对手等。他们之间通过合谋、协作等进行犯罪活动,以求追求某种利益。
4、社会危害性
单位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其危害程度不仅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打击,同时也会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影响。例如造成社会财产损失、破坏公平竞争、影响社会稳定等等,这些都是严重的社会危害。
三、单位犯罪的危害
由于单位犯罪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犯罪,其直接和间接的危害范围极广。具体而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经济社会秩序
单位犯罪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且由于单位犯罪大部分行为都是暗中进行的,会对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造成经济损失
单位犯罪往往涉及到大量钱财,因此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企业、国家和个人的经济损失,并且很难恢复。
3、妨碍社会稳定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企业出现问题,会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单位犯罪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也必不可少。
四、应对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
应当针对单位犯罪的性质、特点,加强对单位犯罪的立法、修法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措施。同时,应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形成联防联控的态势,焕发出应对单位犯罪的强大力量。
2、加强内部管理
为了避免企业不端行为的出现,应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监管机制。例如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结算、人事管理、报销等制度的完善。通过落实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监督、严格落实刑事责任的治理手段,有效防范和控制单位犯罪行为的发生。
3、加大惩治力度
在处理单位犯罪案件时,应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侵害程度,对犯罪分子进行公正、公开、严厉的惩罚。同时,应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法律意识,预防犯罪行为有效管控。
综上,单位犯罪是一种非个体犯罪行为,其危害极大,应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加大对单位犯罪的打击力度,以预防和控制单位犯罪行为,保护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安全。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