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法小站,专注于普法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爱法小站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百科详情

著作权保护期限是多长

2024-05-17 知识产权法 责编:爱法小站 4569浏览

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保护期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著作权保护期限是多长

1. 自然人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为该作者终生加上其死亡后50年。

2.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为首次发表后50年。

3. 电影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为首次发表后50年。

4. 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为首次发表后50年。

5. 匿名或用笔名发表的著作,其著作权保护期限为首次发表后50年。作者身份被揭示的,则适用自然人的保护期限。

6. 集体著作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为首次发表后50年。

7. 未发表的作品,其著作权保护期限为创作完成后50年。

总的来说,现行法律规定的著作权保护期限最长可达作者终生加上其死亡后50年。这种较长的保护期限是为了给予作者及其后继权利人以充分的创作激励和合理的回报,同时也兼顾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保护期限的设置体现了著作权法在平衡作者权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努力。

文章标签:
本站申明:爱法小站为普法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著作权保护期的长度取决于作品的类型、著作权主体以及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以下是主要情况的分析:1. 自然人作品的保护期 根据《伯尔尼公约》及多数国家法律(如中国《著作权法》),自然人创作的作品保护期为作者
    2025-08-10 5559浏览
  • 《著作权法》中的稿酬支付涉及以下核心要点:1. 法定许可付酬标准 根据《著作权法》及《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标准为每千字80-300元(具体金额由合同约定或行业惯例确定)。翻译作品、汇
    2025-08-09 4980浏览
  • 著作权保护期限根据作品类型、著作权主体及国家法律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下是中国《著作权法》及相关国际公约的主要规定:1. 一般作品的保护期 自然人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
    2025-08-09 2380浏览
  • 试题是否受著作权保护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主要取决于其独创性和表达形式。以下是关键分析点:1. 独创性要求 根据《著作权法》第三条,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受保护。若试题的设计体现了命题者的独特选择、编排或创造性
    2025-08-08 1310浏览
  • 栏目推荐
  • 饰品的著作权保护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通常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若为法人或其他组织创作的作品,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
    2025-07-19 饰品 6690浏览
  • 在评职称时,转让的专利是否被认可,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专利类型与权属关系 转让的专利需为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权重通常更高。受让人需为专利的合法权利人,且在
    2025-07-19 专利 3927浏览
  • 商标文的篇幅取决于研究深度、选题范围及具体学术要求,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1. 期刊或学位要求差异 - 本科论文:一般在15-30页(8000-15000字),侧重基础法律框架或典型案例分析。 - 硕士论文:需30-50页(2-
    2025-07-19 商标法 3071浏览
  • 栏目热点
  • 俄罗斯的专利法主要基于《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四部分(第1225—1551条),该部分于2008年1月1日生效,统称为“知识产权法典”。以下是俄罗斯专利法的核心内容和特点:1. 保护对象 - 发明专利:保护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
  • 商标法强调词是什么词类

    查看详情

    商标法强调词是什么词类
  • 延时摄影的著作权保护有哪些

    查看详情

    延时摄影的著作权保护有哪些
  • 全站推荐
  • 郑州市婚姻登记所需材料及流程如下:1. 双方明 内地居民需提供有效原件及复印件(临时有效)。 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需包含户主页、本人页,婚姻状况栏须注明“未婚”“离婚”或“丧偶”)。若未更新,需提前到户籍部
    2025-08-14 6253浏览
  • 外观专利转让需遵循法定程序,主要涉及《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以下是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1. 确认专利权有效性 转让前需核查专利法律状态,确保专利处于授权有效期内且未质押、冻结。可通过中国专
    2025-08-14 3479浏览
  • 二手房销售合同纠纷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法律手段和协商策略。以下是常见的解决方法和法律要点:1. 协商解决 买卖双方可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及时解决争议。协商时需明确争议焦点,如房价、交房时间、房屋
    2025-08-14 9489浏览
  •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