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书中分割财产是解决夫妻共同财产分配问题的核心环节,其法律依据和实际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法律强制性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87条,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需协议分割,协议不成的由法院判决。明确财产分割是离婚协议的法定必备条款,未约定可能导致协议无效或后续纠纷。
2. 界定财产权属
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房产、投资等均属共同财产(法律另有规定或约定除外)。分割协议需厘清各自份额,避免离婚后因权属模糊引发诉讼。例如,未登记方若未在协议中明确房产份额,可能丧失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
3. 债务风险隔离
共同债务需在协议中明确承担主体。若未约定或约定不清,债权人仍可向双方追偿。例如,一方隐瞒债务可能导致另一方离婚后被迫承担连带责任。
4. 防范隐匿转移资产
协议中需详细列明财产清单(包括银行账户、不动产、股权等),并约定隐瞒财产的追责条款。实务中常见通过虚增债务或假离婚转移财产的情形,完善协议可降低此类风险。
5. 子女抚养的经济保障
财产分割常与抚养费支付、教育医疗费用分担挂钩。例如,将特定房产约定为子女居住使用,或设置抚养费从分割款中优先扣除的条款。
6. 税务与执行优化
不同分割方式涉及契税、个人所得税等成本差异。协议中可约定过户时间、税费承担等细节,例如房屋归并方承担契税可降低履行障碍。
7. 再婚财产边界明晰
再婚前分割干净共同财产,能防止与前配偶的财产混同。尤其涉及股权、知识产权等持续收益财产时,需明确分割时点和收益分式。
实务中需注意:
口头约定无效,必须书面协议且建议公证;
动产(如车辆)需同步变更登记,不动产需办理过户登记;
跨境离婚需考虑财产所在地法律冲突;
协议中可设置违约金条款以提高履约率。
民法典还规定,若一方隐匿财产,另一方发现后可在离婚后三年内请求重新分割。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