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产生的用工关系。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者在劳动关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等雇佣劳动者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单位。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负责提供工作岗位、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劳动者权益等职责。用人单位的权利范围包括:
1. 确定岗位和职责:用人单位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负责确定工作岗位和所需的职责和技能,以便安排合适有效的工作。
2. 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负责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合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约定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等特定条款。
3. 解聘员工:用人单位负责在必要时,解雇员工,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赔偿。但这一行为必须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被用人单位聘用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和劳务的个人,主要负责工作职责执行、完成工作任务和争取自身权益。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有以下权利和义务:
1. 工资报酬要求:劳动者有权利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并享受有关保险和福利待遇。
2. 提高自身能力:劳动者应认真对待工作,增加职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遵守工作规定:劳动者应遵守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定,尽力工作,恪守规矩,保持公正和廉洁。
4. 提升公民素质:劳动者应珍视劳动关系和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自身的公民素质。
三、劳动关系的区别
1. 主体属性不同:用人单位是一个组织单位,而劳动者是一个个体。两者在劳动关系中有不同的主体属性。
2. 职责不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负责提供工作岗位、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劳动者权益等职责;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主要负责执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并争取自身权益。
3. 权利义务不同: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拥有一定的权利,如依据自身需要,确定工作岗位和所需的职责和技能;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等。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主要享有工资报酬要求的权利,遵守工作规定,提高自身能力等义务。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