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法中有关解雇员工的主要条款,具体如下:
1. 经济性裁员条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提出经济性裁员的理由,包括:
(1) 依照企业、事业单位restructuring的方案,需要裁减人员的;
(2)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济技术变化necessitates裁减人员的;
(4) 其他因劳动合同法 regulates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
在符合以上条件的前提下,用人单位还需要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员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员工的意见,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同时,还应当优先留用家庭无其他收入来源的职工,保留高龄、患病员工的工作岗位。
2. 不得解雇的特殊情况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不得解雇员工: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工,在职业病潜伏期内的;
(2)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3) 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认定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4)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5)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6) 在单位上班时遭遇意外事故或者患职业病,正在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上述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可以与员工协商调整工作岗位。
3. 员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解除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若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员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1)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工作条件的;
(2)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 未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员工权益的;
(5)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compel员工劳动的;
(6) 用人单位知悉员工患有法定疾病或者意外伤害,拒绝解除劳动合同的;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上述情况下,员工可以直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拒绝。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支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总的来说,用人单位在解雇员工时,既要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也要注意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