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后评级的流程如下:
1. 确定工伤级别
工伤认定后,工伤职工需要进行工伤等级评定。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分为14个等级,第1-6级为重伤,第7-10级为轻伤,第11-14级为轻微工伤。工伤等级的确定主要根据工伤职工的伤残程度和就业能力的损失情况来评定。
2. 提交材料进行评定
工伤职工需要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交以下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诊断证明、残疾程度鉴定申请表等。社保经办机构会组织医疗机构对工伤职工进行伤残鉴定,评定其工伤等级。
3. 伤残等级鉴定
工伤职工在社保经办机构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医疗机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工伤等级标准,结合职工的具体情况,评定其伤残等级。
4. 确定待遇标准
根据工伤等级的不同,工伤职工可获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包括:
1) 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用全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2) 生活护理费:严重工伤职工可领取生活护理费。
3) 伤残等级补助: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可领取不同标准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4) 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补助金:对因工死亡的职工,其亲属可领取相应的补助金。
5) 每月工资性待遇:严重工伤职工可领取一定比例的工资性待遇,最长可领取15年。
综上所述,工伤认定后的评级流程包括确定工伤等级、提交材料、伤残等级鉴定、确定待遇标准等步骤。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都是为了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各地区的具体政策也可能有所不同,建议工伤职工可以咨询当地社保经办机构以了解更多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