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安全和公正的法律规范。一个好的刑法必须要有严厉和公正的惩罚,才能有效地震慑罪犯和维护社会秩序。但是,有些人认为刑法应该“不疼不痒”,即对罪犯不应该过于严厉,应该从更多角度考虑罪犯的“人性”,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刑法本就是为了对罪犯进行惩罚和制约,如果刑法不够严厉,那就无法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从而无法有效地打击犯罪。如果刑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还让罪犯觉得这种惩罚“不疼不痒”,甚至不具有任何威慑力,那么犯罪问题就会更加严重,社会秩序也会更加混乱。
其次,如果刑法“不疼不痒”,会让公民对司法系统缺乏信任,对社会正义的感知也会下降。在民主社会中,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正义、公平、透明和受监督的法律系统,必须既有能力,又应该有信用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如果刑法不足以让公民感觉到司法权威,那么它就失去了其基本功能。
第三,刑法如果让罪犯觉得“不疼不痒”,会让社会上一些人感到不满。这些人可能是犯罪的受害者或者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爱人,甚至是公众。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罪犯能够受到公正和严厉的惩罚,而不是轻易地通过刑期缩短、缓刑、减免等方式获得减轻刑罚的机会。如果罪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这些人就会感到无助、沮丧,而司法工作的公信力也会被动摇。
最后,一个 “不疼不痒”的刑法可能表现出对罪犯的过度关怀,而忽略了对受害人的安慰和保护。在刑法中,应当考虑受害者的利益,减少他们的痛苦和损失。如果刑法的目的是对罪犯过度关注,可能会忽略受害者的需要,从而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在总体上,刑法应该是既严厉又公正的。通过对罪犯的监管和惩罚,刑法可以有效地震慑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公民的利益和权益。但同时也应该考虑罪犯的人性和复制可能,因此刑法应设法向罪犯提供机会去自我反省和修复工作,但这并不是要求刑法变得不够严厉和独立。在司法的实施中,应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