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法体系中,某些行业或行为因涉及违法犯罪而被明文禁止,但其暴利性仍可能吸引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以下从法律角度分析几类高风险“赚钱”领域及其法律后果:
1. 类犯罪
- 制毒:刑法第347条明确规定了、贩卖、运输、制造的刑罚,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死刑。
- 新型衍生行业:如合成素、芬太尼类物质的非法加工,法律通过《关于审理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类犯罪予以严惩。
2. 金融犯罪
- 非法集资(刑法第176条):以P2P网贷、虚拟货币等名义吸收公众存款,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洗钱(刑法第191条):为、贪污等犯罪资金提供账户或转换财产形态,近年新增“自洗钱”入罪条款。
3. 涉黄产业
- 组织(刑法第358条):通过网络招嫖、会所掩护等形式实施,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 物品牟利(刑法第363条):包括直播、境外服务器传播等,司法解释明确点击量定罪标准。
4. 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 非法采矿(刑法第343条):特别是稀土、砂石等资源盗采,2023年司法解释将非法获利50万元以上列为“情节严重”。
- 污染环境(刑法第338条):化工企业偷排有毒物质,最新修正案增设“微污染”累计计算规则。
5. 知识产权犯罪
- 假冒注册商标(刑法第213条):奢侈品、电子产品的制假链条中,销售金额超5万元即构成犯罪。
- 侵犯商业秘密(刑法第219条):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数据窃取案年增20%,罚金可达损失金额5倍。
6. 网络黑灰产
- 黑客攻击(刑法第285条):DDoS攻击、勒索病毒等违法所得超5000元即入罪。
-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刑法第287条之二):出租银行卡、开发诈骗APP等“帮信罪”已成近年占比最高的网络犯罪。
以上行为虽可能短期获利,但刑法通过“财产刑+自由刑”双罚制形成震慑,如犯罪可并处没收财产,非法集资需退赔被害人损失。司法机关运用大数据溯源、资金穿透等技术提升打击精度,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此类案件同比上升17.8%。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