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单位犯罪的罪名较为广泛,主要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涵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主要罪名及扩展说明:
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
1. 罪(第151-157条)
单位可构成普通货物、物品罪、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罪等,实践中常见于企业为牟利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
*扩展:单位偷逃应缴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对直接责任人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2.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159条):公司发起人、股东单位虚假注资或抽逃资金。
-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第161条):上市公司隐瞒重大财务信息损害股东利益。
3. 金融诈骗罪
- 集资诈骗罪(第192条):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向社会非法集资。
- 票据诈骗罪(第194条):单位签发空头支票或伪造汇票骗取资金。
*注: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提高单位金融诈骗罪罚金标准。*
4. 危害税收征管罪
- 逃税罪(第201条):单位采取欺骗手段少缴或不缴税款。
-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第205条):单位虚开税款数额达5万元以上即入罪。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
1. 扰乱市场秩序罪
- 合同诈骗罪(第224条):单位以虚假合同骗取对方财物。
- 非法经营罪(第225条):单位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
2.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 污染环境罪(第338条):单位排放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
*扩展:2023年司法解释明确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需承担主刑+罚金双重责任。*
3. 犯罪
- 、贩卖、运输罪(第347条):单位实施大宗犯罪时可判没收财产。
三、其他重要罪名
1. 贪污贿赂罪
- 单位受贿罪(第387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等单位非法收受财物。
- 单位行贿罪(第393条):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2. 危害公共安全罪
- 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4条):单位违规生产导致重大安全事故。
-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7条):建设单位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垮塌。
责任承担特点
1. 双罚制为主: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2. 例外单罚制:如第396条私分国有资产罪仅处罚直接责任人。
3. 量刑标准:单位犯罪中个人责任人的刑罚一般轻于自然人单独犯罪,但金融诈骗等罪名例外。
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的认定需同时满足"以单位名义实施"+"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两个要件,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发布的指导案例强调需严格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